一、人格的定义:人格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实质上在西方心理学上,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指导着行为,而行为表现着心理特征。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粗略行为阶段(Rudimentary Behavion)(10个月―16个月)。婴儿在这时期有企图消除内驱力、紧张度的要求。母亲的果断、敏捷、可靠性、规律性以及对婴儿的态度(如温存、亲密的接触等)为婴儿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强化。当孩子需要强化时,密切注意孩子行为的母亲就要给孩子以适当的强化。反过来,孩子借助于母亲的注意,也更加牢固了他学习的行为。这样,孩子的变化就能达到他这个年龄机能发展的水平。在这种双向的强化过程中,孩子和母亲双方都保留了有意义的相互强化,作出与他们各自期望相符合的刺激性的回答。积极地维持儿童与父母之间相互依赖是通过父母给孩子提供满足,特别是由父母提供抚爱、重复控制需要来达到的。这个发展阶段的本质是对食物欲望和对母亲的形象、微笑等的需要,它决定了后来的社会化阶段的发展。母亲不仅带来了食物,也培养了双向关系,增加了孩子对她的依赖性。无视孩子的自然欲望可能形成一种反社会的欲望。对孩子的护理、维持身体卫生等,是为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会欲望。西尔斯认为攻击是由于挫折造成的,这一时期挫折的造成大多是由于生理上的不满足,由于挫折会使婴儿感到不舒服、疼痛,所以,攻击很快就变成早期学习行为的一部分。父母如果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放纵将有损于他们孩子行为模式的强化,给孩子人格品质里留下任性的攻击性;相反,过分允许孩子的依赖性,又会导致儿童离不开成人,久而久之,孩子会拒绝从事他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影响到儿童对挫折的克服。所以儿童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对孩子的自我控制总是产生于父母对他们的控制。
西尔斯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尤为强调母亲的作用,母亲的人格、母亲的能力、对孩子控制的限制、对性别的态度以及她外表的仪容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母亲能受到较高的教育,那么她对儿童就会更加关心,也就更能理智地控制孩子,并加以正确地培养,而缺乏教育的母亲总是用不合适的方法纵容孩子或严加处罚。
第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与孩子的生物基础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的,这一阶段的发展会为儿童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二次动机系统、集中于家庭的学习(Secondary Uotivational systems Family-Centrened Leaning)。
这一阶段从一岁半开始延至儿童期。儿童开始了社会的交往。这个时期,儿童最原始的需要继续驱使他活动,但却逐渐地合并到一种强化的学习训练或第二级内驱力之内。这种二级内驱力便是促使他行为的主要动机。例如,儿童的饥饿不再完全是由胃部不适引起,一些象征性的诱因,如母亲打开冰箱或瓶子等这些情境也可能引起孩子的饥饿感。这个阶段早期,母亲仍然是强化的主要因素,她促使行为的变化和更好更成熟的行为方式建立了标准,这时期,母亲必须培养儿童与社会交往的愿望,如果这种培养成功,儿童学习内驱力所引起的社会行为将使他向更为成熟的活动和回答方向发展。孩子的活动变成一种自我活动动机,他倾向于有意义的、能使他的父母感到满意的行为。
惩罚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反映,惩罚正是表示了一种清楚的对应关系。重要的是惩罚并不是熄灭行为。他能改变行为而只是作为拒绝支持行为的标志而已。这就清楚表明,惩罚是用来表明对那些不合愿望的不指向一般目标行为的阻止。所以在儿童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母亲应清楚地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出满意、不满意或阻止。
早期儿童的发展是建立在使母亲满意的基础上,孩子最初的学习也是依赖于这种天性。值得注意的是,过分纵容依赖性并不能促使孩子的发展,因为这样常使孩子保持现状而不图进取。在这一发展时期里,母亲应不定时地减少对孩子的支持,包括关心、爱、温存的减退,即达到照料的缩减。依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的。当然在西尔斯理论中还表明学龄前的女孩在超越依赖性方面比男孩走得更远,保留着更多的坚韧性,所以,一般而言学龄前的女孩独立性大多早于男孩。儿童在依赖性递减中逐渐学会尊重和热爱关心他的人。这说明儿童早期的抚养和依赖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果母亲试作改变抚养习惯,也就打乱了以来的关系,就会引起孩子已建立的动机系统的改变,促使建立新的动机系统(二级动机系统),如孩子断乳、大小便控制等,这些需要在社会交往中来培养他们控制自发性的行为,母亲不仅只是“为”(for )孩子做什么事,而是“使”(to)他做什么。
这一时期攻击性发展也是一种活动的结果。孩子的攻击行为和依